84歲航模人韋克敬。
今年,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70周年。北京北郊,中國航空博物館陳列著50架飛機模型。這些模型囊括了中國大多數“明星”機型,在這里公開展出。
這50架航模,均出自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航模人韋克敬之手。每一架航模都有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故事。觀察從我國首架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到國產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20,新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進程,韋克敬用畢生心血制作的飛機模型是一個窗口。
60多年來,韋克敬制作了1000多架飛機模型,大到2米長的殲擊機,小到8厘米長的教練機,共計600余種型號。
透過這些模型,我們更直觀地讀懂中國航空工業的歷史和今天。
一位老人和他的1000多架航模
韋克敬與同事修復飛機模型。
一架架航模承載了太多自豪
推開韋克敬工作室的門,也就走進了航模人的世界。
在這間3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內,目光所及之處,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飛機模型。大到2米長的殲擊機、小到8厘米長的教練機,它們幾乎囊括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所有的機型。
航模全部按照比例完美復制。機身和機翼的比例、內部的透視關系,與真飛機無異,精度可以用毫米計算。一架航模就像一幅畫,把這些畫拼起來,就是一部航空工業史詩般的畫卷。
沒有身處其中,就無法感受到這種撲面而來的震撼。不難想象,這些航模的背後是韋克敬熬過了多少個無人知曉的夜晚,雙手磨出多少個血泡……其中甘苦,早已成為他與1000多個航模故事中不可分割的章節。
如今,84歲高齡的韋克敬已經退休,但修復航模是他每天堅持的工作。
陽光透過窗戶,映射在韋克敬皺紋密布的臉上。他如往常一樣端坐在桌前,專注、認真,處處透露出一種從容與熱愛。
工作間隙,他偶爾抬起頭,望著窗外蔚藍的天空,暢想著越來越多國產飛機,飛向遼闊的天空。
對韋克敬來說,時間是靜止的——
在制作航模的時候,他的眼中只有航模,完全沉浸其中,時間像是定格在一個瞬間。
對中國航空工業來講,時間又是運動的——
投身航空事業60多年,韋克敬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蓬勃發展,這1000多架航模,描繪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宏偉藍圖。
走進韋克敬的日常生活,能夠看到作為航模人的質樸。午飯時間,飯桌上擺放著一碗面和一小碟剁椒咸菜。
午飯後,韋克敬戴上老花鏡,翻看航空專業相關書籍。有年輕工匠給他打電話詢問技術難題時,他總是耐心解答。
生活雖然簡樸,但韋克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
“航模人,就要一輩子專心干一件事,模型造得越好,飛上天的戰機就越多。” 在所有航模中,韋克敬傾注感情最多的是殲-5甲。這款機型,是廠里研制生產的第一架戰機。
“這架模型承載了太多的希望。”韋克敬說,當時中國航空工業剛剛起步,能夠制作一架殲-5甲模型,就意味著更多人可以學習飛機的構造和原理,意味著中國離自主研制飛機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為了這個夢想,韋克敬和中國航空人開啟加速度。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速度,如同這個國家的發展一樣,讓世人驚嘆。
60年,時代發生巨變,但韋克敬的選擇從未改變。將韋克敬的人生卷軸徐徐展開,他生命中為之自豪的段落都與這1000多架航模息息相關。
韋克敬細心雕刻飛機模型。
制造航模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業
微電影《逐夢》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12天時間,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完成新機型的圖紙設計、下料雕刻、上漆晾曬……”接到如此苛刻的制造任務,年輕的韋克敬眉頭緊鎖。
這次任務不僅時間緊迫,還要確保航模內部結構的精度,難度可想而知。思忖片刻後,韋克敬立下“軍令狀”,接下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鏡頭一轉,已是深夜。
韋克敬雙臂伏于桌前,拿著刻刀仔細雕琢。牆上的時鐘“嘀嗒、嘀嗒”快速跳動,不知不覺天邊泛起魚肚白。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讓他身心俱疲。為了打起精神,韋克敬準備了一盆涼水,困的時候撩起水,在臉上反復搓……
就這樣,航模制造如期完成。飛機內部結構按照比例完美復制,精度達到8毫米。航模制造成功的消息,伴著韋克敬的笑臉,像風一樣傳遍整個工廠。
12天——是中國航模人的速度,創造了當時國內制造航模的最快紀錄。
8毫米——是中國航模人的精度,這個數字一度成為業界航模制造的新標準。
兩項數據的背後,是韋克敬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
“做飛機模型考驗手上功夫,多加或少配一個零部件,航模就走形了。”韋克敬說,在手工制作模型過程中,哪一刀用力不對,都要從頭再來,對操作者的專注和耐力是極大考驗。
“手上功夫僅是入門課,要想制造一架完美的航模,必須做到手到、眼到和心到。”師傅陳應明經常告誡韋克敬,在航模制造過程中,不僅要心中有數,操作時手和眼還得高度配合。
韋克敬逐漸適應了這種類似修煉的節奏。日拱一卒、久久為功,讓他練就了一手“絕活”——即使在不足半米的長木上雕刻,按照比例還原,精度也可達到用毫米計算。
對韋克敬來說,制造航模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業。
在飛機制造前期,需要將航模放置在風洞中進行科研試驗,機身任何一個部位的流體弧度,都要盡可能做到沒有誤差,模型上的精度差一點,都會影響最終的試驗結果。
不僅如此,試驗得到的技術參數,也是在飛機實際制造過程中寶貴的參考數據。韋克敬說,一架航模的使命,就是為了讓戰機飛得更高、更快、更穩。
能夠成為航空工業事業中的一員,韋克敬是幸運的。他趕上了中國航空工業跨越發展的好時代,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只有快一點成長,才能不辜負這個好時代。”為了這一目標,韋克敬和許多年輕人一起參與手工制作飛機模型工作,奮斗在飛機制造一線,這份工作使他驕傲,讓他自豪。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從徒弟變成師傅,從意氣風發變成耄耋老人,韋克敬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無怨無悔。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祖國的航空事業立起了一座熠熠閃光的“航標”。
部分飛機模型。
一架架飛機模型,仿佛在穿越“歷史的河流”
地理坐標︰東經102°,北緯30°
時間坐標︰公元2018年10月18日
祖國西南一隅,中國殲擊機重要的生產基地,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這一天,是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建廠60周年紀念日,職工們用一場盛大的航模科技展覽為之慶生,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
聚光燈下,60余架穿越百年、享譽中外的“明星”戰機模型是此次展覽的“主角”。舒展的機翼、完美的機身比例,讓現場參觀者贊嘆不已。
從殲-5甲到殲-20,在戰機的不斷更迭換代中,觀眾們漸漸讀懂了中國航空工業的過去與未來。
興奮的人群里,韋克敬格外平靜。他默默地佇立在展台前,像撫摸自己孩子一樣用手指輕輕地從一架戰機模型上劃過。
對韋克敬來說,這一架架傾注他畢生心血的飛機模型,仿佛在穿越 “歷史的河流”——
70年前,中國航空工業篳路藍縷,缺少航空人才和技術,造飛機只能靠仿制,我國首架噴氣式戰斗機殲-5正是仿制國外戰機。
20多年前,中國航空工業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國產戰機殲-10亮相國慶60周年閱兵,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制造”。
5年前,第十一屆中國航展,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20驚艷亮相。短短數年間,殲-20、運-20、直-20等飛機相繼問世,大國重器跨入“20時代”。
今年,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70周年,鯤龍-600、空警-500、轟-6K等新型飛機飛過的航跡,讓國人振奮。
中國航空工業從一窮二白到蒸蒸日上,一代代“航空人”無疑是最好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或許,只有在一個更大的時代坐標上審視,才能讀懂一個人、一代人的成長遇見了什麼——
1956年,新中國成立7周年慶典,韋克敬現場觀看閱兵,天安門上空,幾架進口飛機從他的頭頂掠過。那一刻,韋克敬在心中暗暗發誓︰“要用自己的努力,讓這片藍天飛過中國制造的戰機。”
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100多架國產戰機編成的空中梯隊,在萬眾矚目下隆重亮相。韋克敬坐在電視機前眼含熱淚地說︰“新時代的中國,需要這樣強大的人民空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的地標,一架架戰斗機從這里飛向藍天。
時間為經,空間為緯。
坐標系上,一條代表中國航空工業的躍升曲線,隨著一項項重點科研項目的推進、一架架新型飛機的首飛成功而不斷向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