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贡献50字,杨振宁的主要贡献和成就是说起杨振宁在科学方面的成就,那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还是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曾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的。
关于杨振宁的贡献50字,杨振宁的主要贡献和成就以及杨振宁的贡献50字,杨振宁贡献简单概括,杨振宁的主要贡献和成就,杨振宁做的伟大贡献,杨振宁主要贡献及事迹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杨振宁的贡献50字,杨振宁的主要贡献和成就 说起杨振宁在科学方面的成就,那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还是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曾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杨振宁的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和R.L.米尔斯教授一起,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他又与李政道一起,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非守恒定律,为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杨振宁最大的成就是1954年出版的\”杨磨坊方程式\”,这本书由杨振宁和他的助手Mills完成。
该方程为从事粒子物理和场理论的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数学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粒子物理周期表的标准模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涉及粒子相互作用的强相互作用在此框架下也是统一的。
这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成就。
这一成就的伟大程度已不能再用诺贝尔奖来衡量了。
杨-米尔斯(Yang-Mills)理论
杨-米尔斯(Yang-Mills)理论,是现代规范场理论的基础,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物理突破,旨在使用非阿贝尔李群描述基本粒子的行为,非阿贝尔规范场是为了描述原子核里的核子们(当时认为就是质子和中子)为什么会被紧紧拉在一起,而不会被正电之间强烈的排斥力而炸开(质子们带正电,是互相排斥的),而设想的一种作用力场。
电磁力是由电磁场传播的。
电荷及其运动所形成的电流产生了电磁场,场传出去后可以作用在远处电荷和电流上。
于是,杨振宁和Mills也设想了一种类似电磁场的别的场来传递核力,那就是非阿贝尔规范场。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男,安徽省合肥县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是最早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中华民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名是李政道)。
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振宁的成就及其贡献是什么?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辩弊枣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
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
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卜谈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
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
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
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
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携拆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
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
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