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在6年前,听一个商业大佬喝高了以后瞎做预测,就说了姐弟恋会在几年后成为一小波城市主流。
虽然喝醉了,但逻辑还是捋顺了的,感觉那帮人的脑子就从来没有停过,一直在转动。
但要注意,逻辑是通的,并不一定就代表是正确的,尤其是在预测方面。
他这推论有几个先决条件。
第一个,结婚依然会是很多人生命中必然的选择。
虽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男女相处模式的多样化,不结婚的会越来越多,但短时间里面不会成为主流。
最多,也就是大家结婚的时间越来越晚了,但婚姻殿堂依然是很多人最后的选择。
第二个,结婚是个圈层游戏。
大概意思是,现在社会分层越来越严重了,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同圈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大到甚至会出现概率上的生殖隔离;而相同圈层之间,差距却很容易被忽略。
我很清楚的记得大佬当时给我举的例子,因为他总是逮着我来说。
他说小灵子,你以后找老婆,肯定不会找太差的,那种满口脏话、没正儿八经读过什么书、也没个正式工作的,因为你看不上;你也不会找太好的,比如家里开大厂、财富自由、流动资金就有几千万的,因为你配不上。
谈恋爱的时候跨阶层无所谓,两个人开心就好;但真到结婚了,你会不自觉的选和自己差不多的,包括学历、经历、工作、家庭背景。
我问三观呢?
大佬说,三观其实也是学历、经历、工作、家庭背景的总合,你又不是什么思想家。
我说那你说的是废话。
他说不算废话,要细看这上下两条线,其实把我的择偶范围卡的比较死,说白了就是城市小康中产圈层。
但在城市中产里面这个限定里面,你又不会这么挑。
比如有的是小姐脾气,但长得特别好看,按你的风格应该觉得没问题;比如有的是温婉如玉,但工作收入没那么高,按你的风格也不会觉得有什困难。
可能这家是三套房,那家是五套房;这家是年入百万,那家是年入200万;这个孩子是985本科,那个孩子是留学镀金回来。
看似有差距,其实还是在同一个圈层里面的。
某种意义上,以前那种嫁得好就能实现阶层跃升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毕竟高圈层的人不傻;
而低圈层哪怕有闪光点,比如颜值或者才华,也能很快通过直播或者考研考公考博什么的脱离原本阶层。
所以到最后,还是圈内通婚。
我觉得大佬这种非常社达的社会分层论比较极端,但回想了一下身边朋友结婚对象的选择情况,也只能说从概率的角度说,大佬说的也不算错。
第三个,是大佬的核心观点。
当然,还是那句话,保命声明,他的观点很偏激。
城市小康中产,也就是大佬觉得我所处的那个圈层,其实男女比例差异不大。
虽然社会上经常会说3000万男光棍,但主要是集中在乡镇、县城、农村地区。
这刚好是一胎政策下残忍的手动选择比较泛滥的地方,相比之下,城市里面由于较为严格的医院政策和监管,哪怕是20多年前,在出生层面男女差异也没那么大。
大佬说,如果城市小康中产圈层的女性以3000万跨圈层的光棍数量这个来论断自己圈层的「供需优势」,其实是自我矛盾的。
因为,低圈层的一部分女性,会往城市里面涌的,并且相对低圈层男性,更容易留下来。
这些女性留在城市里面工作,最后结婚的也不少,也许,她们结婚的对象不会是城市中产的男性,但有一部分是可以嫁给城市小康圈层的男性的。
城市小康和中产之间的界限又是模糊的,属于同一圈层,这就形成了一股向上挤压的态势。
有增量入口了嘛。
这股挤压某种意义上,抵消了城市里面的男多女少。
大佬当时还很好奇,问有没有机构专门统计一下,大城市人口的男女比例这些年的变化,最好是不看户口来统计,而是看定居的情况。
后面2021年还真的有数据出来了,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
可以看出,男性依然是多数,但,大城市的男多女少比例差值,有个缩小,尤其是热门人口流入城市。
好,先决条件就是这三个:
结婚依然是主流,圈层内通婚,男女比例差距不大。
然后大佬开始了自己的推理。
他说,现在(6年前)社会上的大潮流是,宁缺毋滥。
结婚上宁缺毋滥其实是好习惯,毕竟这是今后几十年生活是否幸福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问题在于,宁缺毋滥是个非常主观的看法,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和伪素人网红经济的兴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把预期给拉偏了。
很多不是滥的,被当成滥了。
我问什么叫伪素人网红经济。
大佬说,你看网上不是有很多每天就知道在酒店打卡、到处旅游、晒包包的女性么,美其名曰是生活分享?
你心知肚明那是假的。
谁每天没事儿干就换着酒店住啊,哪怕出差也都是去协议酒店。
不工作,钱又哪里来,怎么支撑那并不便宜的炫耀?
生活分享?哼,明明这是工作。
我说我懂了。
大佬继续说,那你镜像的来看,网上还有很多帅气的男性,每天晒肌肉,晒工作,晒好车,晒每天吃高级餐厅和威士忌酒吧,晒自己多有情调、情趣、情商……不是同样的道理么?
可惜,很多女性不觉得这是伪素人,把婚恋预期给提高了。
还是那句话,保命声明,这是大佬的看法,不代表正确。
大佬还说,这也怪有的优质男生,物质条件和外贸条件够了,但花的不行,百人斩什么的都是小事情,又进一波拉高了预期。
大概逻辑就是,你看我都和这么好的男生约过会了,甚至深入交流了,那我谈恋爱甚至结婚为什么还要去找那些普通男生?
反正结婚晚也不是大事情,可以多找找,再等等。
这位商业大佬,赚的就是女性经济,我大概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
他自己赚的就是拉高女性预期的钱,典型的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咱们抨击他。
不论具体原因是什么,有了这波预期错位,就出现了很尴尬的情况。
按照打分来说,在同一个圈层里,可能大家都有1到2分的偏差容忍度。
比如一个男生的综合打分是6分,一个女生的综合打分是5分或者7分,两个人很有可能走入婚姻殿堂。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展现出了虚幻的一面,再加上女性经济的旺盛,很多商家各种宣传的助攻,打分系统乱了。
原本综合打分是5分的女生,会觉得自己是8分,而那个综合打分是6分的男生,却被认为是4分。
这就导致,在一个不算短的周期里面,整个社会对异性的认知都失调了,一部分城市小康中产女性,就这样剩下了。
当然对应的,是一部分城市小康中产的男性,也剩下了。
问题在于,男性可以往下兼容小年龄的女性,而女性在传统认知里面,还是喜欢找比自己年龄大的。
剩下的城市小康中产的男性,可以继续找新长大的女性,多少还能有点增量;但剩下的女性,找年纪大的男性,是不断的在存量里面找。
一方面这是个很卷的事情,一方面是年级大的男性中除了主动剩下的,那是经历过筛选后被动剩下的。
这就导致在存量里面越找,越觉得不开心,怎么都是中年枸杞油腻男啊。
这认知错位的时间继续拉长,剩下的女性就越来越多。
累积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女性会反应过来,毕竟剩女问题已经开始被讨论了(6年前)。
怎么办呢?
只要思路打开,解决办法是很多的。
改变「喜欢找比自己年龄大的」认知就可以了。
也学学剩下的城市小康中产的男性,去找年轻的、刚长大的异性,不再仅仅是存量里面淘货,开始在增量里面占地盘。
所以大佬预测,以后姐弟恋会越来越多,甚至在一个特定时期会成为不大不小的潮流。
我当时听完以后,试图反驳大佬。
说按你这个逻辑,姐弟恋多起来了以后,又会出现另外一个向下挤压。
年轻女性的婚恋市场,要被乡镇、县城、农村地区出生留在城市的女性挤压,还要被成熟有魅力还有资产的姐姐们挤压,那她们更不容易走进婚姻殿堂了,岂不是又只有继续找年龄更小的男性。
那姐弟恋应该是常态了啊,为什么你说是特定时期的潮流呢?
大佬说,因为还是有人会选择干脆不结婚嘛,姐弟恋只是纠正因为预期错位导致的短期城市剩女大量累积的问题,等到剩女问题缓解以后,还是会回归常态的。
我进一步反驳大佬。
说现在(6年前)我身边就有姐弟恋的,感觉他们就是自由恋爱,没你说的那么多弯弯绕。
大佬说,个例当然有,我还认识女的比男的大十多岁的呢,但我和你赌一顿饭,以后这会成为一个明显到要被新闻报道的趋势。
……
现在看来,不论大佬推论的过程有没有问题,论点有没有依据,是不是喝高了以后瞎说,反正我是莫名其妙的欠一顿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