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沈巍同单位、家庭的决裂从他喜欢捡垃圾开始。
1986年,沈巍大学毕业,入职上海徐汇区审计局。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是香饽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很简单,沈巍能在审计局工作也算是学有所成的结果。
可沈巍好像与一般人不同,别人都是在狼狈中找体面、撑体面,他却在体面中寻狼狈——他喜欢捡垃圾。入职第一天,沈巍在卫生间的垃圾桶里捡起了很多纸,原因是他觉得可惜,有用的东西不该这样被浪费。此后,沈巍一发不可收拾。
沈巍爱捡垃圾,工作却并不懈怠,经常加班,有时甚至直接住在办公室。日子平淡无奇地过了几年,最后有人发现他有喜欢在单位捡垃圾的癖好,因为不解加厌恶,所以选择投诉——工作如此体面,捡垃圾为哪般?同事们渐渐觉得他这个人不正常。
入职后第七年,领导找上门来,为他办了病退,每个月依然给他两千多块的工资——领导也觉得他脑子有问题。
同事领导不理解,家人也不理解,因为住房问题几经波折之后,沈巍最终和家人断绝了关系,在2002年走上了流浪之路。
“不是我读书多有见识,而是你们读书太少了”
一说到流浪汉,一般人心里肯定会冒出这样几个形容词:脏,智力障碍,潦倒。
但沈巍不一样,他读过大学,算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衣衫褴褛的他喜欢在地铁上看书,喜欢和别人交谈,而且谈吐不凡、讲话条理清楚、言论颇有见地,加上路人为他拍了不少短视频,就这样,知道这一个说的上“知识渊博”的流浪汉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再用审视流浪汉的眼光看待他,而是给他冠上了“大师”“先生”的称号,沈巍的人生行至此处,似乎有了转机。
不过,读了《论语》《战国策》《尚书》这些典籍就能说是学识渊博吗?恐怕还算不上,人们关注他,是因为他身上存在的巨大反差——流浪汉也能谈吐不凡。
若说沈巍是大师,他肯定也不够格,但他说话往往一针见血,言辞犀利。有人称赞他学富五车,胸中有锦绣时,他毫不讳言地说“不是我读书多有见识,而是你们读书太少了”。听的人可能一笑置之,但沈巍却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短板——人们精神贫瘠。
争论之始——从“被网红”到主动“网红”
2019年三月底,沈巍一改蓬头垢面的形象,和十几年的流浪生涯彻底告别。
对于自己的爆红,沈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喜欢被人拍照,他的生活被搅起了泥沙,“说句功利的话,他们拿我挣钱,也没有分给我啊”。而“流浪大师”的称号,沈巍也从未表示接受,叫网红叫老师他都认可,就是不能叫大师。
但是,谁拍他,谁火。曾经蓬头垢面的流浪汉摇身一变成了名人,猎奇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大小主播介入了沈巍的生活,他在“被网红”的路上越走越远。
既然变化已经翻天覆地,与其被绑在他人的战车上一路狂奔,何不自己掌握主动?
流浪不是他的主动选择,而是迫不得已所走的一段艰辛历程。沈巍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说“我没说自己喜欢流浪、喜欢捡垃圾,我是被逼的,有房子住谁不愿意?”所以,他开始走上了直播的道路,一月的打赏就是二三十万,并直言“现在天天就想着买房子”。
对于沈巍的“转型”,有人乐见其成,有人不甚理解,甚至加以指责:一身铜臭味,配得上大师的称呼吗?
可是,沈巍从未以大师身份自居,也没有说流浪是他的梦想。指责他的人可能是一厢情愿,沈巍从来都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他们为沈巍构建了一个他们幻想的形象,结果发现沈巍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所以不免着急上火,大加指责也情有可原。可是,这和沈巍有什么关系?在热热闹闹的表象之下,沈巍才是最清醒的那一个人——热闹过后必定是一地鸡毛,何不趁热度还为自己谋求后路?网红沈巍走上了直播之路,无可厚非。
年少时无奈选择了流浪,年老时能够回归普通人的生活,每一个关注沈巍的人都应该为他高兴。那些指责他的人,内心多多少少都有些轻蔑,有些嫉妒:这样的人都一步登天了,我怎么还籍籍无名?
“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的话鲜有人再提起,网络传播成本极低的时代人人都有一个网红梦,人人都想既收获粉丝又收获财富。既然上苍将接力棒递给了沈巍,他欣然接下又何妨?
天上真掉馅饼的时候,是个人都会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