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开玩笑所说的“自恋”,一般都达不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程度。
自恋者其实是一群缺乏同理心、自视清高,并认为自己用特权的人。
是指一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明显偏离正常人群,并且这种偏离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并在其职业和社交生活中明显收到影响的人群。
那么如何评判一个人是否为自恋型人格呢?
根据DSM-5(F60.81)P659中描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是一种需要被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模式,发病不晚于成年早期(18-20岁)。
如果一个人具有下列至少五项的特征,那么就可以确诊患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症: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期盼被认为是优胜者)
2.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有一种权力感(即不合理的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7.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8.常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表现为高傲地、傲慢地行为或态度。
在社区样本中,自恋型人格的患病率估计为0%-6.2%,在被确诊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个体中,50%-75%为男性
01
为什么会变得自恋?
自恋者是后天的,不是天生的。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是因为童年期被过度宠溺和过度忽略的形成的。
比如父母会给予小孩最好的的物质生活,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均会给予,把焦点聚焦在他们的外表上、成就上。
灌输一种“你是最好的学生”“你是团队中最优秀的成员”、“你是全世界最棒的”的思想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世界。
当小孩提出与父母一起玩某个游戏或者讲故事时,父母以需要工作和不想被打扰等原因拒绝。但当小孩出现在公共比赛中,父母就一定会出现,为小孩不停的鼓掌,欢呼,拍照然后发到社交媒体上。
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觉得只有在那些外在表现前提下自己才会被父母重视,慢慢形成缺少看见内心的“镜子”。
另外,小孩的自恋也是通过观察学来的。
比如父母对着餐厅服务人员发脾气,或者对着老师、训练教练抱怨,那么当小孩看到很多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后,他们自然也会学着模仿。因为孩子看到什么学什么。
02
如何与自恋型人格障碍伴侣相处
自恋者可能会在约会的初期表现出激情和魅力。
但对大多数自恋者来说,关系是交易性的。缺乏共情能力使自恋型伴侣更关注来自你无条件关注和赞赏来满足其自我和自尊。
多数情况下,自恋者享受没有承诺的快乐,觉得他们已经克服了确保一段关系的挑战,便会对关系失去了兴趣。
另外,与自恋者争论是徒劳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在情感投入上的界限,你可能无法控制自己对一个人的感情,但你可以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回应。
一旦超出界限,要懂得及时抽身离开。
03
如何应对自恋型的老板
情感上,或许你可以选择是否继续与自恋者维持亲密关系,但在职场上,自恋者往往对权力、关注和肯定有强烈的驱动力,这可能使他们在企业管理中受益成为一个主管或者老板。
当你遇到一个自恋型老板时,就需要管理你的期望,将你的目标设为与老板的一致,划定自我界限,不要试图与其争论、辩解或解释自己。
这样的方法或许可以帮助在工作中应对自恋者,减少在职场社交中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目前,暂时没有任何药物是对于人格障碍有明显帮助的,鉴于人格的稳定性,期望短期内的改变是几乎不可能的。
但可以从一些小的方面进行自我改进:
比如减少“自我为中心 ”;在自我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强迫将融入集体、群体之中;日常沟通中减少以“我”为主的口头语。
另外将自己的自恋行为缩小到不伤害周围人的程度,比如减少冒险行为、减少回避事实的行为、减少引起别人不舒服的行为,成为群体中“适应性的自恋者”。